這個夏天,我再次換上紅馬甲,站在了太湖縣人民醫(yī)院檢驗科的一號窗口前。與門診大廳的喧囂不同,這里彌漫著消毒水與焦慮交織的氣息——無數(shù)支采血管在傳送帶上沉默流動,叫號屏上跳動的數(shù)字牽動著每一雙注視的眼睛。而我面前的取號機,成了連接患者與檢驗世界的第一扇窗。
初到檢驗科,檢驗科甘老師指著取號機對我說:“別小看這張薄紙——它是秩序的開始,也是安心的第一步。”我很快理解了這句話的重量。
早晨七點半,一位母親抱著哭鬧的孩子沖到臺前:“護士,我們能先抽血嗎?孩子沒吃早飯,怕他暈……”我正要取號,卻見甘老師輕輕按住我的手,他轉身快速操作系統(tǒng),“我給你們優(yōu)先取號,但下一個就叫你們,不會等很久。”
那一刻我忽然明白:取號不只是維持秩序的工具,更是人性化的調節(jié)器。甘主任后來告訴我:“規(guī)則是冷的,但執(zhí)行規(guī)則的手可以是暖的。對急重患者、老人和孩子,我們要學會用規(guī)則溫暖人,而不是用規(guī)則束縛人。”
檢驗科的玻璃窗后,是另一個無聲戰(zhàn)場。張技師每天經手上百份樣本,卻總能從數(shù)據(jù)海洋中打撈出關鍵信息。
那天下午,一位老人拿著尿常規(guī)報告單來回踱步。我上前詢問,他支吾著說:“醫(yī)生讓我查尿微量蛋白,但這上面沒寫……”正在巡視的張技師聞聲走來,仔細查看報告后眉頭微蹙:“老先生,您的檢測需要離心后上機分析,結果要一個半小時才出。我?guī)プ灾蛴C好嗎?”老人連連道謝,張技師卻擺擺手:“該說抱歉的是我們,流程說明不夠清楚。”
返回實驗室時,他指著取號單底部的溫馨提示對我說:“你看,很多人不會注意這行小字:‘特殊檢測請咨詢窗口’。我們總覺得信息已經給夠了,但對患者來說,醫(yī)院永遠是個迷宮。”
縣醫(yī)院檢驗科最長的距離,是從采血椅到等待區(qū)的幾米。有人攥著棉簽如握救命稻草,有人盯著報告打印機如同等待審判。
我學會了在遞取號單時多問一句:“需要我?guī)湍床裳以谀膯幔?rdquo;在老人顫抖著貼條碼時自然接過試管:“我來幫您”;當取號機突然卡頓時,安撫道:“系統(tǒng)正在加速處理,請大家稍坐片刻”。
有個場景至今烙印在我心里:一位農民工大哥采血后突然臉色蒼白,我趕忙上前詢問。他緩過氣后憨笑道:“我怕血,但更怕查出毛病——家里都指望著我呢。”那一刻,我真正理解了取號機旁那句標語的深意:“每一份樣本都是一個期待答案的生命”。
在醫(yī)院志愿服務的某一天,我站在自動生化分析儀旁看樣本管流轉。無數(shù)個透明小瓶在軌道上列隊前行,猶如星河流動。甘老師輕聲說:“很震撼對嗎?每一管背后都是一個鮮活的人。”
我突然想起這些天記取的畫面:張技師為糾正0.01的數(shù)值偏差反復校準儀器;保潔阿姨悄悄把“小心地滑”的警示牌移到水漬前;志愿者同伴總是上前詢問老年患者……這些細微的舉動,原來都是“仁心”的具象呈現(xiàn)。
離開時回望檢驗科,熒光燈下的取號機依然閃爍著柔和的燈光。它記得每個匆忙的清晨與焦灼的黃昏,記得每雙顫抖的手與釋然的笑臉。而這段時光于我,早已超越社會實踐的意義——它讓我看見真正的醫(yī)者仁心,不在驚天動地的搶救中,而在日復一日的細節(jié)里;讓我相信未來穿上白大褂時,定會記得每一個數(shù)字背后的溫度,每一次傳遞取號單時指尖的力量。(安徽醫(yī)科大學 大學生志愿者:祝啟杭)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